央行提高利率分析|分析国内外的利率市场化和存款大战

2020-12-20 利率市场化 阅读:

    只懂得一个国家的人,他实际上什么国家都不懂-【美】李普赛特       为什么要读历史?因为历史的演进是由人的欲望驱动的,而这代人的欲望与上代人的欲望是没有什么本质变化的。-【意大利】马基雅维利       1982年,上海无线电四厂与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合办“有奖有息集体零存整取储蓄”,该储蓄既有奖品,又能照常取息,大受欢迎。       2018年4月13日媒体报道,4月12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机构成员召开会议,讨论关于放开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事宜。据《财新》报道,央行是将根据不同类银行分别一定程度放宽大额存单利率上限,并非放开全部存款利率。这是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新动向。       “利率市场化”,即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其实是近现代政府和央行造出的一个概念。虽然政府对利率的控制自古至今都存在,但古代主要是借贷利率上限管制,通过法院对借贷诉讼的判决来实行,因为政府缺乏管控手段,利率总体上还是挺市场化的。很多国家限制利率上限,不光是为民间商业活动的正常开展、社会的稳定,也是为了王室、政府能以低利率借款。中央银行出现后,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由央行管理,对商业银行利率进行管制。其目的包括避免恶性竞争、稳定金融市场、压低政府融资利率、加快进行工业化、扶持资本密集型产业等。最后这个目的在战后不发达国家较多,包括中国。这个现象被麦金农和肖(1973)称为“金融抑制”。但其实发达国家也经历过,如英国在二战时严格控制利率以降低政府发债筹资成本,战后也允许银行通过银行间利率协议保持较低利率以便支持产业发展。金融抑制有利有弊,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利率长期脱离市场潜在的均衡水平的弊端会越来越明显。很多国家就会开始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场化进程,逐步放松利率管制。央行以市场化手段引导调控利率,利率成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一个核心变量。       麦金农       对利率的管制,有时可能基本符合当时市场合理的利率范围,有时可能脱离市场实际。利率管制脱离市场实际时,大家会用其他形式绕开。古已有之,例如《利率史》中讲到,在拿破仑战争期间,通胀率都最高达30%以上了,英格兰银行为市场大量贴现票据,它那保持不变的5%利率由于受到高利贷法的限制,低于市场水平,货币经纪商们以佣金的形式实现高于法律限制的利率(注1)。       中国的银行一直爱说存款是银行的“立行之本”。国外也一样。在争夺存款中,产品和服务虽然重要,利率总是一个关键要素,很多创新产品都有提高利率之效。在利率管制的时候,银行会以各种方式(有的事后被允许的就成为“金融创新”)来规避管制,产品如美国的ATS(自动转账服务账户)、NOW(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MMMF(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中国的存款产品创新如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也曾被视作一种利率市场化的替代品,目前面临着向真正的资产管理转型。存款送礼的营销活动,不仅中国普遍,美国也不少。花旗银行在美国利率市场化之前曾大规模搞存款送面包机等炊事用具的营销活动而被美联储处罚。有奖储蓄,印尼的银行大奖经常是汽车,中国还出现过奖房子。监管机构有时禁止,有时默许,随利率市场化的条件逐渐成熟,顺势放开。       英格兰银行       一、中美英利率市场化进程简述       利率市场化,各国有渐进式的和一步到位式两种模式。中国和美国都是渐进式,英国是一步到位式。       中国:1996年6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2015年10月24日,人行宣布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当时有不明就里的媒体称“这标志着中国金融改革大提速,利率市场化完成。”但也有专家当时就指出,“取消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这标志着中国在名义上完成了利率市场化,但利率真正完全市场化仍需时日。”的确,2013年设立了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使得存款利率并非完全自由浮动。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12年十八大报告仍写“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       美国:《1933年银行法案》中的“Q条例”,规定了较为严格的利率管制,禁止联储会员银行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授权美联储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设定利率上限。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国内通货膨胀高企,金融市场国际化和证券市场快速发展,投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居民储蓄意愿不断下降,存款大量转移到证券市场和货币市场。传统银行业务急剧萎缩,一些存款类金融机构甚至出现了生存危机,美国开始逐步放松对利率的管制。经国会授权,美联储于1970年6月取消了10万美元以上存款的利率管制,同时继续提高存款利率的上限。但这些措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利率管制带来的现实问题,金融机构存款流失和“金融脱媒”情况仍然持续,而且形成了对小额存款户的利率歧视。1980年《对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规定到1986年止逐步取消“Q条例”的相关规定。1982年,美国颁布了《加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详细地制定了废除和修正Q条例的步骤。1986年4月,美国取消了储蓄账户的利率上限,除汽车消费、住房等个别贷款外,放开了所有贷款的利率限制。至此,美国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注2)。       罗斯福总统签署1933年银行法案       英国:1971年5月,英格兰银行公布“竞争与信用管制”报告,提出自9月起废止银行间利率协议,由银行自行决定利率,并取消对银行贷款的总量限制,对所有银行实行统一的最低流动性比率及其他方面要求。1986年10月,英国实行金融“大爆炸”改革,打破传统经营界限,鼓励全能银行,巴克莱、汇丰、渣打等银行纷纷开展证券业在内的综合性经营服务(注3)。       二、放开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后会如何?       银行业是一个独特、复杂、充满矛盾的行业。银行业的独特性源自其经营对象的独特。它是唯一一个以货币(一般等价物)为经营对象的行业(表面是经营货币,实质是经营风险),因此造成银行业在很多特性上和其他行业都非常不同。例如其他行业生产的商品(包括服务),通常都有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和价值(社会属性)两种属性,有所谓“性价比”(性能/价格,抽象来说是使用价值/价值),而银行的核心产品——存、贷(可推广到投、融资活动,银行通过金融市场、资管、投行等业务也在参与)、汇,虽有快捷、可获得性等服务质量指标,但多数客户最关心的是价格(投资者希望利率越高越好,融资者希望利率越低越好、手续费率越低越好),价格就是最重要的“性能”。       风险定价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但这种核心竞争力在初期(甚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又很容易伪装,一般人并不能识别银行给的高存款利率是否由于它有强的资金运用、风险识别控制能力带来的。在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时候,打价格战似乎是最容易的竞争手段。起初一家银行提高存款利率很容易吸引来存款,但其他银行都提高存款利率,大家成本上升了,而存款总量也不会有太大上升(考虑到可能从其他投资中分流一部分,会有所上升)。而且提高了存款利率,相应需要提高贷款利率才能消化成本,但银行对优质客户未必有足够的议价能力,银行很容易就提高风险偏好,向更高风险的客户发放贷款,造成银行经营的不稳健。一些经营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还可能进一步提高利率诱使新资金进入,以新资金的本金来支付老存款利息,少数通过以时间换空间经营状况好转,但经营情况继续恶化的情况下成为庞氏骗局。更不排除少数机构从一开始就是庞氏骗局,以高价吸引资金,因此需要较强的金融监管能力和金融消费者的识别能力。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贷款利率难以上升,存款利率的上升压缩了银行的利差空间,使得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减弱,造成惜贷。欧洲、日本一度出现。       出于竞争压力,银行很容易提高风险偏好       因此,利率的完全市场化不是一个容易的课题,需要各类市场主体有预算硬约束、有理性的判断力。政府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去推进,例如在经济过热、市场资金需求旺盛时推进可能引起利率大幅上行和通胀,并非政府为了维护银行的所谓“垄断利润”故意放慢市场化进程。但推进慢了又容易造成市场价格的长期扭曲,出现管制外的平行/影子银行体系,不利于资源的配置和金融的稳定。       利率市场化对宏观经济、银行经营的影响也较为复杂,有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各国情况各不相同。美国和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较长,难以简单判断宏观经济表现和利率市场化的关系。英国则很明显,1971年利率突然市场化后,货币、信贷和通货膨胀大幅增长,经济下滑,甚至经历了实际GDP的绝对下降,导致推行1971年改革的保守党首相希思在1974年大选中就失利下台,而撒切尔夫人推行的金融大爆炸和其他改革措施一起取得了成功(注4)。       撒切尔夫人(1925-2013)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利差的影响,很多国家在利率市场化后经历了利差先下降再回升的过程。银行利差高低和经济周期有密切关系,通常来说经济繁荣利率、利差上升,经济不景气则下降,随市场情况而起伏变化,也和银行业经营特点有关。如表1中利率已完全市场化的美国银行业利差比中国还高,原因之一是美国大企业基本通过资本市场融资,银行贷款对象中居民和中小企业占比较中国高。日本长期的低利率和经济的不景气有关。利率市场化之后,并不会发生“大家都会把钱存到利率最高的那家银行,而企业都会找利率最低的银行贷款,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存款利率向贷款利率接轨,而银行的存贷息差会趋于零”的情况。       很多国家都存在以银行业协会等形式进行的银行利率定价自律协调机制,不可能乱打“价格战”。例如英国的五大银行从20世纪初就存在通过利率协议控制利率的行为(注5)。       4月11日,在博鳌被问到中国目前是否有上调基准利率的考虑,央行易纲行长回答说“中国正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中国仍存在一些利率‘双轨制’,一是在存贷款方面仍有基准利率,二是货币市场利率是完全由市场决定的。目前我们已放开了存贷款利率的限制,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可根据基准利率上浮和下浮,根据商业银行自身情况来决定真正的存贷款利率。其实我们的最佳策略是让这两个轨道的利率逐渐统一,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市场改革。”       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       存款的利率,可比的替代品包括货币市场基金和银行理财。贷款的利率,可比的替代品主要是债券。当然它们的性质有差异,存款利率基本上是无风险利率,客户将资金在存款、各类资管产品、股票等之间的分配取决于对风险和收益的偏好。2015年10月24日降息之后,存贷款基准利率迄今没有变过。但货币市场利率经历过较大的起伏。全球最大的货币基金——天弘余额宝货币基金走势可作一参考。       近十年内银行存款,除2009、2015年增幅较大外,总体呈下降趋势。2009年主要是因“四万亿”等投资拉动,对公存款从2008年的净增1.9万亿元变为2009年的5.9万亿元,2015年主要因“牛市”泡沫破裂居民存款回流,个人存款由2014年的净增3.8万亿元变为2015年的净增6.1万亿元。2016、2017年存款增速下降明显,银行资金面偏紧,抓存款重新成为各行重点工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防控金融风险、去杠杆仍是主旋律,存款增速大概率进一步降低。在银行利率上限进一步放开后,银行会在一定程度上面临存款付息成本上升的挑战。但一是目前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下,各行并不都在允许的上限内上浮到顶,逐步放开后也不会主要以存款价格战形式开展竞争,二是资金面从紧下,贷款利率也在上行,三是在资管新规下一部分理财可能回表,还能实际降低付息成本。总体上看对银行利差和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未必很大。

央行提高利率分析|分析国内外的利率市场化和存款大战

http://m.jpmy1688.com/ll/88693.html

推荐访问: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下如何发展存款业务 利率市场化进程表 利率市场化的目的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存款利率市场化时间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利率市场化是什么意思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条件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综述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骤 中国利率市场化现状 中国利率市场化利弊 利率市场化改革定义 2017年银行存款利率表 银行存款利率2017最新 2017年各大银行存款利率 银行存款利率计算器 2017定期存款利率

利率市场化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迈出“最后一步” 下一篇:[看图提问题]两张图提示明日大概率时间窗口共振反弹!